时间:2022-09-28 11:11
文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婉虹 通讯员潘宁、杨上上
六月进入了皮肤病的高发季节。在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,前往报到的特应性皮炎“老病号”也开始多了起来。很多人对特应性皮炎(以下简称AD)这个名字觉得有点陌生。但其实,我们平常说的“湿疹”里,有80%都是AD。WHO的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数据显示, 截止到2017年10月, 全球范围内AD患病人数高达2.3亿,是疾病负担排行第一的皮肤疾病,所以它也被称为“世界上最昂贵的皮肤病”。6月26日是特应性皮炎(AD)关爱日,我们特别邀请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所长王建琴教授,来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皮肤疾病进行科普解惑。
活动预告:
“6.26 AD关爱日”
患教讲座/义诊来了
为增强社会对AD的认识,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将在本周末开展第四届“6.26 AD关爱日”系列活动,有需要的市民别错过了,想了解详情,请扫码关注广州日报APP,留意相关推送。
释疑:80%的湿疹都是AD
炎夏对AD患者来说,是不小的考验。在皮肤科门诊,8岁的AD患者彤彤(化名)穿长裤和运动鞋袜,手背皮肤又硬又厚,拉起裤管,双腿上密密麻麻都是红疹。“她从8个月大开始有湿疹了,然后一直都断不了,去年打过一段时间的针,感觉好了一点,最近又开始复发了。”彤彤的妈妈说,瘙痒和皮损,不但影响学习和睡眠,也让女儿经常望泳池却步。
相对“湿疹”而言,AD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个陌生的名字。“所谓‘湿疹’,其实是一个形态学的诊断或描述。湿疹(eczema)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语,意思是‘沸溢、沸水冒泡泡’,它最初是用来形容伴有水疱出现的瘙痒性皮疹。中文‘湿疹’顾名思义,它指潮湿的疹子’,其中可以有红斑、丘疹、水泡、糜烂、结痂或者是苔藓样病变等,有这些表现的都叫‘湿疹’,而特应性皮炎就是一个特殊类型的湿疹。据统计,大概80%的湿疹其实都是特应性皮炎。”王建琴教授解释。
王建琴教授介绍, AD是一种跟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、复发性、炎症性皮肤病,常伴有其他系统过敏性疾病如哮喘、过敏性结炎等。皮肤干燥、慢性湿疹样皮损和明显瘙痒等,则是AD的最基本症状。
症状:AD在不同年龄有不同表现
“AD在不同年龄段的表现不一样”,王建琴教授介绍,在婴儿期(出生至2岁)皮损多分布于两颊、额部和头皮,皮疹以急性湿疹表现为主,后逐渐蔓延至四肢伸侧;儿童期(2~12岁)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,也可不经过婴儿期而发生,多发生于面颈、肘窝、腘窝和小腿伸侧,以亚急性和慢性皮损为主要表现,皮疹往往干燥肥厚,有明显苔藓样变;到了青少年与成人期(12~60岁)皮损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,主要发生在肘窝、腘窝、颈前等部位,也可发生于躯干、四肢、面部、手部,大部分呈干燥、肥厚性皮炎损害,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痒疹样,就越来越慢性病化,而且因为长时间瘙痒,患者不停地挠抓,皮肤变得很粗厚。
“以前认为大部分患者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缓解。但现在我们发现60岁以上的AD老年患者越来越多了”。因此,在2020年王建琴教授参与修订的《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》里,又新增了“老年期”(大于60岁)。“60岁以上的老人,发病比较严重,也比较广泛,全身都非常痒,严重的话还可以出现红皮病。”王建琴教授说。
治疗:患者不要有“激素恐惧症”
很多患者觉得激素副作用很大,比较抵触。对此,王建琴教授呼吁大家不要有“激素恐惧症”,“激素类药膏是治疗AD的一线用药,效果非常好,早期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内规范使用,一点问题都没有。”
王建琴教授指出,作为慢性皮肤病,AD也讲究“阶梯治疗”:轻度情况下只外用糖皮质激素就可以;中重度患者,在系统药物治疗炎症得到控制好转之后,也可以过渡到不含激素药物,如钙醇磷酸酶抑制剂等,这叫“序贯疗法”。等症状完全好了之后,需要主动维持治疗,可以每个周末在一些经常容易复发的部位用药。统计发现,这种治疗方法更加实用,也可有效减少复发。
目前AD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基础治疗、外用药物治疗、系统治疗和紫外线疗法等。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合理洗浴、外用足够保湿剂、避免接触过敏等;外用药物治疗则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、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;系统治疗则有口服抗组胺药物、口服免疫抑制剂、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、注射生物制剂、口服JAK抑制剂等。
管理:AD需要长期管理
“AD也被比喻为‘皮肤科里的糖尿病’,需要树立慢病长期管理意识。”作为中国特应性皮炎科普联盟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王建琴教授指出,AD患者在日常生活中,以下三方面需要特别注意:
一是明确食物过敏原。5岁以下儿童的常见食物过敏原为牛奶、鸡蛋、小麦、花生和大豆;5岁以上儿童则为坚果、贝壳类和鱼;青少年和成人食物过敏较少,个别人会有花粉相关食物过敏,比如桦树花粉相关的食物如苹果、芹菜、胡萝卜和榛果。
二是注意改善环境。应该避免过度干燥和高温等刺激,建议多待在温度为18℃~22℃的环境里,减少出汗;此外,尽量避免各种皮肤刺激如搔抓、摩擦、酸性物质、漂白剂等;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;减少接触致敏物,如尘螨、花粉等。
三是避免接触接敏。尽量避免常见的接触致敏物如镍、新霉素、香料、甲醛、防腐剂、羊毛脂和橡胶等。
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及时删除,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。
下一篇:皮肤干燥怎么做好补水保湿
注册/登录获取更多内容
专业
深耕医疗行业9年精准
海量医疗行业人才便捷
求职顾问一对一服务